综述:吐奶(溢奶)大多发生在1岁内的婴儿,美国儿科学会的调查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健康婴儿会出现生理性食管反流,超过四分之一的婴儿在6个月常规儿科随访时会和儿科医生咨询个问题。引起儿童吐奶的原因可能有胃食管反流、吞气症、过度刺激、幽门狭窄、食管炎等。干呕其实类似呕吐,但是比呕吐更轻,可能和胃食管反流或者咳嗽有关系。
区分正常的吐奶和真正的呕吐是非常重要的。吐奶一般在孩子出生后一周内就开始出现,吐奶时宝宝并没有明显的哭闹和用力,看上去没有什么不舒服。呕吐一般是忽然出现的新症状,看上去宝宝像是在生病。呕吐时宝宝会很不舒服且会用力,有时候呕吐的不光有奶,还有绿色的胆汁,而且宝宝可能会有腹泻。这种情况下,宝宝需要去看医生。呕吐是指胃内容物强有力地从口腔中吐出,而且量比正常的吐奶要更多,而吐奶则是胃内容物轻微地反流到口腔中,经常伴随着打嗝。有时候吐奶也会从孩子的鼻子里溢出来,这可能会让家长非常担心,但只要清理干净也并不会带来任何风险。吐奶通常并不会导致宝宝的窒息,咳嗽,不舒服或者是严重危险,即使在他睡觉的时候吐奶,也是正常的。而如果你的孩子呕吐物里有血样物质或是鲜绿色物质,应该立即就医。
UpToDate临床顾问:严格地说,“反流”一词描述的是胃内容物可轻易反流至口咽部或其上部,而“呕吐”描述的是反流物从口中用力排出(有腹部肌肉和呼吸肌参与),未必反复发作。这些词在临床实践中并未明确区分,常可相互交换使用。在本专题中,我们采用“反流”一词来描述明显的GER,无论反流物是否从口流出;其他常用词为“吐奶”或“溢奶”。胃食管反流(GER)和胃内容物反流在婴儿期极其常见,通常在1岁前自行消失。大多数存在频繁、单纯性胃内容物反流的婴儿除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之外,不需要进行干预或评估。当反流导致食管炎、营养不良或呼吸系统并发症等病理性结果时才使用术语“胃食管反流病”(GERD)。大多数因频繁胃内容物反流而就诊的婴儿都没有警示征象。如果婴儿体重增长良好、喂哺状况良好,无明显易激惹,可认为存在“单纯性”GER而非GERD。这类婴儿有时被称为“体健性吐奶”。病史和体格检查通常足以确诊,不需特殊实验室检查。如婴儿出现其他新的症状或警示征象应定期再次进行评估。通常到1岁时,胃内容物反流会消失。如果儿童出生后18-24个月反流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应再次评估;如可能,应咨询儿科肠胃科医生。
1.对于因频繁胃内容物反流而就诊的婴儿,应评估是否存在提示潜在病理性疾病的警示征象。警示征象包括持续性剧烈呕吐(尤其是出生后12周以内)、胆汁性呕吐、呕血、便秘或腹泻,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或体征(大头畸形、小头畸形、癫痫、肌张力过低或过高)、腹部压痛或腹胀、肝脾肿大、发热、生长迟滞或其他全身性症状。在大多数情况下,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就足以识别这些警示征象。
2.未出现警示征象、喂养良好且无明显易激惹的婴儿,可认为存在单纯性GER,而非GERD,对于这些婴儿,我们建议不使用抑酸药或其他药物治疗(Grade 2B)。教育和安扶家属通常已足够,无需其他任何特殊干预。如果婴儿的症状给家庭带来了麻烦,治疗选择包括增加配方奶粉或挤出的母乳的黏稠度,或者短期尝试去除饮食中的牛乳。
3.对于未出现警示征象但存在体重增长欠佳、拒哺或易激惹等其他症状的婴儿,通常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治疗,包括避免烟雾烟草暴露、改变喂养模式、增加喂食食物黏稠度、改变体位和尝试无牛乳饮食。如果数周内改变饮食并无明显反应,则应考虑其他的诊断和治疗。
4.我们推荐所有婴儿(包括存在反流的婴儿)在睡觉时采取仰卧位(Grade 1C)。尽管俯卧位睡姿往往能减少反流的发生,但它也是发生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半仰卧位(如坐在婴儿座椅中)并无任何帮助,甚至会加重反流。侧卧位可能改善,也可能不改善反流,但也可能增加发生SIDS的风险。
儿科严医生吐奶课件里的一张插图
裴洪岗医生:有研究显示,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俯卧是仰卧的10倍,侧卧是仰卧的3倍。美国自从1994年开始推动婴儿仰卧后,每年死于婴儿猝死综合征(很大一部分和窒息有关)的孩子从1993年的4700人下降到了2010年的2063人,所以权威医学机构都推荐一岁以内孩子仰卧。美国儿科学会(2016年):即便是胃食管返流的孩子,仰卧也不会增加窒息和吸入的风险,因为婴儿气管解剖和机制能让他们不发生误吸。为减少婴儿猝死综合征风险,在一岁之前,应该让婴儿仰卧着去睡觉...侧卧是不安全而且不建议的。所以,对于婴儿溢奶,孩子清醒的时候,有大人看着的时候,可以俯卧和竖抱来减少返流,放一岁以内孩子睡觉时仍应该让他们仰卧,而不是右侧卧。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孩子,因为这个年龄段无论是溢奶还是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发生机会都更高。
怡禾健康儿内科王洪丽医生回复儿童恶心干呕问题,医生指出在孩子营养摄入充足的情况下,恶心干呕的问题考虑是一个生理性的问题,引起呕吐的原因非常多,几种常见的可能包括咽喉部比较敏感,或是慢性咽炎,或是存在胃食道反流,食道裂孔疝、心理因素等。
1.咽喉部粘膜比较敏感。有些孩子咽喉部粘膜比较敏感,当接触到辛辣刺、冰冻、干燥等食物时,会刺激咽喉部引起不适,引起恶心干呕的排斥反射。
2.慢性咽炎。譬如宝宝平时经常咽喉部炎症,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这种宝宝存在一些慢性咽炎的改变,对食物,痰液,甚至冷空气,空气中的香水,臭味都是非常敏感的。
3.胃食道反流。有些宝宝存在见轻度的胃食道反流,不一定会影响孩子的营养摄入,但是孩子进食之后,如果进食比较急比较快,或者一次吃的比较多,之后体位改变,剧烈活动,哭闹等都可能导致孩子腹部压力增大,可能导致胃内的食物反流到食管上段,也可能会刺激咽喉部,引起恶心干呕的表现。
4.食道裂口疝。一般不影响孩子营养摄入的大多都是一些轻度的滑动性食管裂孔疝。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贲门和周围的抗返流机制没有发育好,胃黏膜可能会通过贲门疝入食道,也可能引发恶心干呕。一般都可以自行回纳,不影响营养吸收。
5.心理因素。有些宝宝不一定存在什么病理性的问题,只是孩子在接触到一些比较恶心的气味或者是物质时,就引发恶心干呕的表现的。因此,对于宝宝这种情况,生长发育都非常好,恶心干呕次数不多,个人建议先观察,只是平时要注意不要暴饮暴食,进食不要太急太快,多喝水,保持口腔卫生。
@儿科医生王青梅:新手父母十万个为什么之:宝宝为啥老干呕?我们都知道吃手是宝宝探索世界的方式,他会从吃拇指,然后两根手指三根手指,直到五根手指把整个拳头都吃到嘴里,那么吃手的进阶就完成了。这个现象多见于小月龄的宝宝,很多妈妈观察到宝宝会有干呕的现象,偶尔会伴随两声咳嗽,甚至发现他干呕完去换尿片,尿片上都有一些屎粑粑。新手爸爸妈妈担心宝宝是不是生病了,其实这是个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人体有个正常的反射叫咽反射,不管什么东西刺激到咽部(鼻涕,伸舌头,吃手),只要是有生命迹象的人,都会有咽反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干呕。因为咽反射会有咽部不适的感觉,那为了保护我们的气道(它觉得是不是有异物),通常会有咳嗽出现,加上咽反射干呕的时候腹压增加,很多宝宝会出现吐奶,或者放屁,屁里面还带点屎。所以,吃手的宝宝干呕,再正常不过了,你知道了吗?童爸点评:咽反射是一种防止吞咽异物的生理反应。例如用压舌板轻触咽后壁,一般就会引起恶心反射(咽肌收缩),例如刷牙时如果牙刷伸得位置比较深,也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干呕”,这些就是因为咽反射引起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医生周悦航:新生宝宝老打嗝,正常吗?正常。打嗝(医学上称为呃逆,与打饱嗝不同)是宝宝的膈肌阵发性收缩引起的,非常常见。部分宝宝在妈妈孕后期就会出现,所以有些妈妈能感觉到胎儿在打嗝。还有研究发现,新生儿宝宝膈肌的收缩可能有助于刺激宝宝大脑的皮质层发育。当宝宝打嗝时,轻微的刺激包括抱起轻拍、哺乳或喂配方奶、含乳头、含手指、和宝宝互动都可以帮助缓解症状,无需喂水。
UpToDate临床顾问:打嗝(呃逆)了怎么办?你能自己做些什么来停止呃逆吗?你可以尝试:
1.屏住呼吸数秒或更长时间;
2.闭紧嘴巴、捏紧鼻子并呼气(即在乘坐飞机时可能用来打开咽鼓管以缓解耳朵不适的方法);
3.刺激您的咽后部,例如通过小口喝凉水、用水漱口或吞一勺糖;
4.将您的双膝抬起至胸部并且上身前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