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百竹:有些父母、还有一些爷爷奶奶,他们有一种情绪叫发烧恐惧症,他们看到孩子发烧了就万分恐慌,方寸大乱!
我能理解这种反应,我妈曾经和我谈过这个故事:1950年代时,她大伯的两个小女儿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相继发烧“出麸子”而死亡。这种经历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记忆里,我妈从来就没办法冷静面对孩子的发烧。但是她们不知道的事实是:现在有了各种疫苗和医疗卫生的帮助,中国婴儿死亡率已经从以前的20%降低到极低的数字(低于0.7%)!都2021年了,大家应该努力克服这种根植于基因深处的对于儿童发烧的恐惧!
其实发烧是人体对抗感染的重要手段,适度发烧可以提升免疫系统的效能。有研究显示退烧药会压抑免疫反应,反而可能延缓疾病的康复。有的家长担心如果没有积极退烧,孩子的体温可能一直往上飙高,其实人体对感染引起的发烧有调控机制,孩子的体温并不会一直向上升,几乎都不会超过41度,不超过41度的发烧并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可逆的伤害。至于民间流传小孩发烧烧坏脑子的传说,都是因为小孩其实罹患了脑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而留下神经后遗症,与发烧其实并没有关系。发烧是人体积极抵御感染的自然反应!
一些父母看到孩子吃退烧药以后又烧起来,就认为医生开的药没有效,所以会去找其他医生,这将造成医疗的浪费。事实上,各种退烧药的效果都只能维持几个小时,其目的在带给儿童短暂的舒适。如果疾病的过程还没结束,退烧以后又烧起来是很常见的事情。常见的呼吸道或肠胃道病毒感染,发烧经常会反复3-4天,其中有些感染可能持续发烧达一周或甚至更久。人体晚上发烧的温度往往会比白天更高一些,我个人觉得从演化(进化)的角度不难理解这点——因为发烧时人体虚弱无力,在人类的漫长的进化史上,选择晚上更高强度的发烧一般更加安全,也有助于疾病更早痊愈。
一句话科普总结:发热不超过41度烧不坏孩子!发烧不会烧坏脑子!发烧不会烧不出肺炎!请忽略孩子手脚温度!
现代育儿百科
多少度算发烧呢?以下值取自uptodate,比较精确。 肛温高于38摄氏度; 口腔温度高于37.8摄氏度; 耳温高于38摄氏度; 腋下温度高于37.2摄氏度; 前额温度高于38摄氏度; AAP最新版的家庭指南提出,除了腋温,其他地方的体温以38.0摄氏度为发热的标准。
@罗百竹
健康群宝妈问:博朗耳温枪测出来两只耳朵温度不一样,左耳37.8度(多次平均),右耳38.3度(多次平均),那么孩子的体温怎么算? 童爸回复:两个耳朵测出来温度不一致很常见。发烧并不是一定均衡的,有时候两耳之间就是有温差。有时候孩子头部温度比身体高,有时候身体温度比额头高。一般的原则是:体温取最高的那个温度。 健康群宝妈问:孩子刚午睡醒来耳温枪测量41.3度了,但没有别的症状,精神也挺好,需要去医院吗? 童爸回复:家长遇到41.3度,要说清楚是什么耳温枪,另一方面向外拉一下孩子耳朵(为了能测到鼓膜)且多测几次取平均值,同时应该用耳温枪测量大人作为对照。博朗耳温枪比较准,国产的低价耳温枪可能并不太准。此外孩子急性中耳炎的时候使用耳温枪测出来的温度也可能会有点偏高。其实孩子发烧很少到41度,超过了41度首先要怀疑测量是否准确。当然,如果孩子精神状态挺好,则不需要担心,可以吃退烧药。去了医院也是吃退烧药,并没有更好的方法。父母还是要在整体上对孩子的状态有一定判断,如果判断孩子整体上精神状态是正常的,那么也不用太担心,因为人体其实不会那么容易丧失对体温的控制。
寒颤
当人体被感染后,大脑的体温调控中枢可能会调高人体的温度,从而对抗感染。
当处于升温期时,人体往往用颤抖(寒颤)的方式让肌肉运动产生热量从而快速提高体温。同时为了减少散热,人体皮肤的血管收缩,体表的血液被送到体内深处,因此发烧的人会觉得发冷,而且往往手脚冰凉,这是很常见的生理现象,父母不用过分担心。寒颤期如果觉得冷是可以适当保温的,等发烧温度上来了,孩子不再发抖,脸色也变得红润了,这时候再撤掉保温手段。反之在退烧的时候,人体往往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和全身出汗来加快人体热量的散发,从而实现体温的下降。很多人搞不清楚因果关系,误以为出汗可以退烧,因而在民间流行着发烧后捂汗的错误方法。在升温期人体觉得很冷的时候,可以适当保暖帮助体温升高;但是等到体温已经升高进入平台区,孩子的脸部开始变得红润,这时候就应该适当减少衣物。家长通过实际经验的积累,能够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对,这才是进入了科学育儿的更高阶段。
寒颤与热性惊厥
还有些家长误把寒颤当作热性惊厥,其实这两者完全不同。寒颤期家长呼叫孩子,孩子可以正确应答,意识不会有什么问题。而惊厥发作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有意识短暂丧失的表现。对于热性惊厥需要提前了解典型视频,推荐这篇文章《请提前学习小儿热性惊厥的典型视频,你真遇到了才能临阵不慌!》。最后我还是要强调,简单型的热性惊厥(一般5分钟内)看起来会让家长害怕,却是完全无害的。更多关于热性惊厥的内容,在【童爸育儿】公众号发送关键词【热性惊厥】四个字就能获取。
@卓正儿科王萍
惊厥发作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有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的表现,所以这是两个的根本区别。(孩子)往往会表现为癫痫中的强直-阵挛性发作,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口唇发青,四肢抽动,身体发紧,也有伴有大小便失禁的表现,这种发作的时候特点是对称性的,当时呼唤孩子,孩子不能答应,在发作终止后孩子意识是清楚的。
@罗百竹:有位朋友咨询——复方感冒药可以改善孩子感受,还是有点用的吧?童爸回复:医学首先要看权威医学组织的意见,医学组织比个人意见更可靠,你认可这个逻辑吗?欧美权威医学组织都不建议孩子使用复方感冒药。主要是权衡利弊,一方面孩子感冒发烧后并没有成人那么难受,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又不着急去上班或者工作。成人是可以酌情使用这类复方感冒药,但是我一般也建议有针对性地使用,而不是四种成分一起使用。我想起了这幅很有趣的图,在这里必须要分享一次!
对儿童安全的退热药,只有两种可以选择:对乙酰氨基酚(3个月以上)和布洛芬(6个月以上),使用退烧药应该仔细看说明书按体重给药。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孩子,儿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单次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体重大于40kg则参考成人剂量),按需可间隔4~6小时重复使用,24小时不能超过4次,儿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一般30分钟开始起效。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孩子,儿童服用布洛芬的单次推荐用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克(体重大于40kg则参考成人剂量),按需可间隔6~8小时重复使用,24小时不超过4次。请注意这里严格按照体重给药的剂量,一般要比说明书高一些。对总体健康的儿童来说,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烧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没有实质区别。频繁呕吐和腹泻、明显脱水的宝宝不宜吃布洛芬。只有在宝宝无法口服退烧药(例如呕吐严重),才需要考虑使用退热栓。切记要选择成分单一的退烧药,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宝宝吃复方感冒药。吃退热药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体温降到正常数值,适当的发热有利于孩子疾病更好的痊愈,使用退烧药是为了缓解孩子因为发烧而引起的不适。
如果有医生要给你家孩子开复方感冒药(包括中西药),你可以把UpToDate里这段【儿童普通感冒:治疗和预防】的内容展示给他/她看看。
@罗百竹
彻底摒弃着凉思维,彻底摒弃退热贴、儿童感冒药、止咳药,标志着一个人在科学育儿的道路上开始登堂入室,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你看不破退热贴,就难以在科学育儿的路上登堂入室。
@罗百竹
健康群澳门泽泽妈:请问,2岁3个月孩子反复发烧,医生让吃了退烧药布洛芬和塞肛药交替使用,还是不好,怎么办?医生让交替使用间隔四小时。孩子烧了3天了,前两天还很精神,今天状态不精神。普通发烧一般烧几天会好呢?
嘻嘻妈:这样会不小心过量吧?塞肛药是什么?孩子精神状态不好吗?
大庆玥玥妈:童爸育儿有写发烧的关键词,反复发烧多会3-4天反复,第五天是关键,其中也写了第五天没有好转趋势就需要进行鉴别是什么引起的。
泽泽妈宝妈反馈: 这是我在澳门医院开的药,今天烧退了。宝宝今天晚上突然起了疹子,这是热的吗?谢谢。
健康群班长黄冈乖乖妈:疹子会不会按压消退,结合你们前几天高烧会不会是幼儿急疹或病毒疹?
宝妈反馈:一按就不红了,都在前胸后背,脸上也有点,下身没有。
童爸点评:虽然孩子已经超过了两岁,但是的确也有少数幼儿急疹出现在两岁之后,综合孩子反复三天较高温度的发热+热退疹出+压之褪色,最怀疑的疾病的确就是幼儿急疹。
@坐等风来
发热第5天很关键,这是很多疾病的分水岭。超过5天无好转趋势的发热就需要做很多鉴别了,比如川崎,比如无呼吸道表现的大叶肺炎,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如果伴随状态不好即使只有发热没有相关神经系统表现也需要排除中枢感染(后略)。
童爸点评:宝妈宝爸多看看靠谱医生的工作笔记,你就更加能够明白,做医疗决策非常难,有些风险需要家长和医生共同承担。如果家长不愿意承担任何一点点的风险,只是一味着急让医生用药,那么医生就会极其保守,极可能为了安慰和应对家长的焦虑,在不应该用药的时候也会开不必要的药品给孩子。
@罗百竹:2021年9月1日就要开学了,可是童童前一夜发热39.1度了!我只好和老师请假了,童童明天在家继续休息一天。因为发热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家长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把病毒传染给学校里的其他人。一方面童童因为发热有些不舒服,另一方面他也自嘲——“我是不是得了开学综合征呢”?!童童上小学后,如果需要吃退烧药,一般直接使用布洛芬片(200mg),根据体重选择0.5-1片。因为童妈经常偏头痛,家里也常备布洛芬。
布洛芬的说明书里有着很长的不良反应的内容,其实绝大多数都很罕见。一种药品的不良反应写得很多很详细,并不代表这种药物不安全。我最怕的是那种不良反应只写四个字【尚不明确】的药品,我是绝对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吃那种药,因为使用这种药物,医生也无法权衡利弊。